400-680-3070 客服: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 
irest艾力斯特
巨丰电子
怡禾康
吴国有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企业管理 » 正文

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的“大转向”

发布日期:2011-12-13  来源:价值中国网  浏览次数:410   转载请注明出处!
核心提示:在后危机时代,中国企业如何增强竞争力,成为世界一流公司?西方令人生畏的危机与灾难,中国几十载西化学习的失败,同属亚洲国家的丰田的成功告诉我们,中国企业必须“大转向”,回归自身,回归传统,以中国文化为基础,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全新管理模式。
在后危机时代,中国企业如何增强竞争力,成为世界一流公司?西方令人生畏的危机与灾难,中国几十载西化学习的失败,同属亚洲国家的丰田的成功告诉我们,中国企业必须“大转向”,回归自身,回归传统,以中国文化为基础,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全新管理模式。

回归传统,赏识传统

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?一直以来,评判的声音都是主流。我个人也颇有兴致的思考过: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阻碍了中国市场经济秩序的生自发生成?为什么成为中国企业发展强大的桎梏?然而,我们不得不反思,事实上,将我们面临的问题归责于历史与传统,并无益于解决问题,只是给自己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罢了。我们不应该割断传统而实行全盘西化,应该从中寻找生发中国企业内在动力的精神资源。

  管理大师彼得·圣吉在接受采访中提出,西方模式在创造发达的工业文明的同时,却也破坏了生态、传统文化,甚至包括对人自身的能力。他提出的建议,颇耐人寻味,他说:“首先,要从西方学习这个观念就是错误的观念,一般来说在西方殖民统治结束一百年之内,都会很严重的这种倾向,都认为好东西在外面,必须到外面去学……但是这个时间过了以后要反思,其实我们应该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,应该跟西方是平等的。”

  整合营销之父唐·舒尔茨讲得更清楚,他认为,“后危机时代,中国不能一味效仿西方失败的模式”“中国需要创造新的方法论,而且必须是适用于中国,而不是简单的学习西方的技巧和模型”,“中国管理可以对欧美管理说‘不’”。

  当西方管理界都做出这样的反思,提出这样的建议时,我们中国人还要“妄自菲薄”吗?当你否定传统,认为它不好、有问题时,你就不可能从中看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。一个否定自我的人不会成功,一个否定自身的民族也不会成功。我们必须、也应该接受一个事实:谁也无法割断华夏文明绵延不断的传承,我们发展企业的精神资源只能从五年前的历史脉络中寻求。

  这告诉我们,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国民性,重要的不是以质批判的态度去批判,去发现问题、弊端的一面,而是以平等、自重的态度去赏识,去探询美好的、积极的一面,并以此追求管理模式的创新。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可以、也一定能成为孕生一流管理模式的基础,成为中国企业生生不竭的动力源泉。

  此时国人需要的不是批判力,是赏识力。我们需要相信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一定存在着优势的层面,一定可以成为我们发展与强大的智慧源泉。是到了回归传统、善待传统的时候。这是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管理该有的整体性“转向”。下面以中国传统文化标志性的小农意识为例,通过其内含的价值意义,对各时代产生的影响,以及可能引发的管理创新,来显现文化传统的价值和中国企业转向的意义。

  “正说”小农意识:寻找遗失的价值与力量

  “小农意识”这个词几乎成了批评中国传统文化与国民性的专用术语。诚然,小农意识自有其不利之处,比如小富即安、缺乏自律、宗派亲族等。但是,不能因此否定其有价值的一面。事实上,正是我们的质疑蒙蔽了我们发现其正面价值的眼睛。我们应当重新认识小农意识,说说小农的好。

  因为小农经济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,所以被政治经济学家乔万尼。阿里吉成为“勤劳革命”。勤劳革命以来,催生了中国人包括日本等东亚国家一系列的人格特质和传统。这要从小农的具体特点说起。

  首先,土地的施肥浇水、除草除虫,筛选种子、育苗、耕种方式等等,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。土质的培护需要时间,庄稼产量的提升,需要农民年复一年的持续投入的。小农对人力的依赖,以及艰苦的耕作环境,形成了农民勤劳、坚韧、努力向上的性格。这从中国的一些古诗、民谚中就可以看得出来,比如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、“人骗地一时、地骗人一年”、“只要耕得深,土里出黄金”等

  其次,如历史学家肯尼思·波马雷兹说,“对于种植水稻来说,不仅仅是需要很多的人力,而且还是一件很吃力的工作,细微的差别就会造成产量上很大的差异”,“浇水的时间也非常关键。插秧时,秧苗的距离和力度对产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。”诸如此类,当时的农业不是科学,像艺术、入手艺。农民只能通过不断的尝试,从每一次的行动体验中寻找那些隐性的耕作知识。也只能通过年复一年的经验积累,才能改善耕作,增加产量。加之农体系没有明确的分工,需要农民成为多面手,以解决各种问题,就塑造了农民愿于行动、乐于尝试、不断改善的精神,也形成了中国人重视教育和知识的传统。

  再次,农民看天靠地吃饭,要对气候和作物的生长周期了如指掌。农民知道,凭空想象是不可能知道一块地该种什么庄稼的;不去到地里实地观察,不可能知道庄稼的长势是否健康,也不可能知道各种病虫害的情形是否严重。这就是在山东农村流行“地头力”这个口头语的缘故吧。

  所谓地头力,指嫩芽拱开田地露出尖尖角的力量,也指头拱地往前走的力量。管理专家王育琨将这个概念扩展开来,指出地头力“是指不靠记忆或经验得来的知识,不受条条框框束缚,不找借口,遇到问题就着手解决。”“是一种现场瞬间反应的能力,一种从零开始的思维突破能力,一种对现地、现场、现物、现时找到解决办法的能力。”农民身上隐藏着一股潜在的地头力,弥足珍贵。现在日本商界就很推崇这个概念。河田信教授如是说:“地头力是一种世界性语言,任何一个组织都适用。地头力是东方崛起西方衰落的根本所在。”

 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相关评论

 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 
底部LOGO
分割线
工商执照 网警备案 安全网络 互联网诚信
版权所有:2009-2010 WWW.ANMOQI.COM | 备案许可证号:闽ICP备09042157号-3 |
指导单位: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| 运营:福州六贝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| 电话:0591-83947785
总部地址:福州市江滨西大道208号风景蓝水岸A1楼201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