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680-3070 客服: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 
irest艾力斯特
巨丰电子
怡禾康
吴国有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企业管理 » 正文

捕捉“即时需求”

发布日期:2011-11-23  来源:价值中国  浏览次数:584   转载请注明出处!
核心提示:对于一线的普通员工来说,“创需”的法则其实简单得不得了,就是:多问、多了解、多打听。

对于一线的普通员工来说,“创需”的法则其实简单得不得了,就是:多问、多了解、多打听。

一个普通的被管理者,尤其是一线员工,如何在不改变现有产品或服务的情况下,创造出新需求? 除了传统观点认为需求是在“欲望”和“必须”之间二选一之外,还有第三种需求,即:即时需求。

在某种程度上,每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,都是特定需求的结果——正是由于第三种需求的存在,才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一线员工的创需,提供了可能与机会。事实上,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只会站在宏观层面把握需求走向,而只有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一线员工,才有可能掀开消费者个体隐蔽性很强的需求面纱!

因此,“创需”的法则,对于一线的普通员工来说,其实简单得不得了,就是:多问、多了解、多打听。它的实质,就是通过勾勒出顾客信息的全面性,从而判断出顾客的真实需求。

首先,它意味着一种态度上的转变,即变被动为主动

很多时候,一个销售员总是在最后“多嘴的一问”,从而迅速判断出了顾客的真实需求。相反,假如一个普通员工以某种借口(譬如性格内向等等)拒绝主动的态度,那么,等同于变相关闭了个人智慧的大门。第二,学会拒绝比口若悬河的推销更懂得什么叫“创需”。因为只有首先排除了一部分(无关的)需求,才会让真实的需求逐渐显露出来。第三,在现有产品或服务都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,才需要一种真正意义上的“无中生有”的创造。当我们不知道如何“无中生有”的创造时,就需要静下心来听听顾客是怎么说的,虽然顾客的不满、甚至谩骂常常很难听。但是,千万不要试图消灭顾客的不满,因为那是我们花钱也买不来的“创需”的线索。

显然,“创需”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深莫测,相反,普通员工一样也可以创造需求,前提是:全面而深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信息,从而准确地判断出消费者的真实需求。

因此“创需”有一个明显特点,就是:“决策权的下移”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!如果一个餐馆的服务员遇到顾客投诉时,总是被动等待上级的命令,那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服务员。事实上,越是直接与消费者打交道的一线员工,越是需要这种当机立断的决策权。在这里,“决策权的下移”与传统意义上的授权是两回事。一般来说,授权只是组织内部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,可“决策权的下移”却是组织内/外部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换。通俗点说,当顾客提出一个问题,需要员工立即给予一个解决方法或方案。相反,任何意义的拖延或延后,都是导致质量(服务质量而非产品质量)下降的罪魁祸首。

这也是“新/旧责任感”之间的一种区别:旧责任感是一种尽心尽力的完成来自上级交待的任务,而新责任感则是指当顾客遇到问题时,自己主动给自己添加的一种任务。它与组织内部上级交待的任务无关。从表面上看,新/旧责任感之间,似乎是一种主动与被动之间一种态度上的不同,但实际上它却是组织内/外部之间的一种区别。如果一个员工宣称“我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上级交待的任务”, 充其量只是一个具有旧责任感的人。而只有主动发现顾客问题、并且有效解决了顾客问题的人,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新责任感的责任人。

其次,“创需”的本质,意味着必须利他、而非利己

一些人很喜欢说“帮助他人实现价值,实现自己的价值”——这句话即使不是道德说教或劝诫,也是一句毫无意义的正确的废话。“利己”和“利他”可谓传统商业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老话题。由于人们并没有组织的概念以及组织内/外部之分,所以常常从道德的角度来认识利己和利他之间的关系。可是,从现代组织管理学来说,利己和利他与道德无关,只是看待同一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。就如同半瓶水,从悲观的角度看“只有半瓶水”,可从乐观的角度看,我们会惊呼“还有半瓶水”。这是角度的力量!并不是改变了客观事实,只是由于角度的不同看到的风景也就不同,结论自然也是大相径庭。

事实上,“帮助他人实现价值”,意味着角度的一种转换,即:向外管理而不是向内管理!就如同我们不能说新东方教育集团是“做教育的”或“做培训英语的”,因为教育或英语仅仅是一个工具,并且是一种基于组织内部自身行业的定义。事实上,它的实质只能这样来概括:它是在帮助他人实现自身价值!或者说,英语这个工具,帮助他人寻找到了发展机会或实现了他人的价值。假如有一天中国的社会发展的情况发生了改变,英语将不再成为帮助他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,那么,新东方必须寻找到新的“帮助他人实现自身价值”的工具。

因此,发现问题或辨别“真/假问题”有一项基本原则,就是:几乎所有的真问题,都是“利他”的(有利于消费者);而几乎所有的假问题,都是“利己”的(有利于企业组织)。

比如,产品的质量问题,究竟是真问题、还是假问题?从组织内部来看,质量等同于满足某些技术性的规范要求。可从组织外部来看,它却是指必须“符合(顾客)要求”。这也是被称为“质量管理大师”的克劳士比提出重新定义质量的依据:产品或服务的质量,取决于顾客对它的要求。换言之,技术性的标准或规范,仅仅是社会对于产品的最低底线,却并不代表着符合顾客的要求。当一个顾客对企业的最终产品或服务不满,就叫做“质量有麻烦”(克劳士比语)。因此,质量的新定义就是指“符合要求”,即:说到做到、符合要求。

再譬如,当我们提出“如何提高企业效益”这个问题时,就是从组织内部提出的假问题,它与“还有哪些不足或缺陷妨,碍企业效益的增长”这个真问题,其实是一回事。只不过前者是基于组织内部提出的假问题,而后者是基于组织外部提出的真问题。与此类似的提问,还有“如何降低产品的成本?如何提高企业的效率?”等等——成本是组织内部的管理用语,而相对于组织外部来说,成本叫价格!至少,当我们说如何表现出价格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时,都要比降低成本这个词更真实也更有意义。而效率这个词则更为荒谬,因为它的前提是产品必须得到顾客的喜欢,否则效率越高,反而等同于生产更多的库存品。换一种说法,“帮助他人实现价值”意味着:只有当我们说出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对于消费者的好处是什么,才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真问题。


 

 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相关评论

 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 
底部LOGO
分割线
工商执照 网警备案 安全网络 互联网诚信
版权所有:2009-2010 WWW.ANMOQI.COM | 备案许可证号:闽ICP备09042157号-3 |
指导单位: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| 运营:福州六贝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| 电话:0591-83947785
总部地址:福州市江滨西大道208号风景蓝水岸A1楼201室